《性命圭旨》丹道理論探析--宗旨與特色
第二章 《性命圭旨》丹道理論的宗旨與特色 因《性命圭旨》成書于明代中后期,當時正是儒、釋、道三教融合的高潮時期,受三教合一思潮的影響,《性命圭旨》在立足于道教的同時,充分吸納了儒、釋兩教的相關內容,形成了以三教經典來詮釋丹道理論的獨特風格。因此,從某種意義上講,《性命圭旨》丹道理論的形成是儒、釋、道融合的結果,其丹道理論主要來源于道教的修煉思想。
一、三教合一 儒、釋、道三教之間的融合,從佛教一傳入中國就已經開始了。為了讓佛教在中國立住腳跟,為了讓中國人更好地理解與接受佛教,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譯經者用大量儒、道二教的術語與思想翻譯佛經,開始了三教實質性的融合之路。到了隋唐時期,三教之間的融合由不自覺逐步變為自覺,明確提出了“三教歸一”的說法。北宋時期三教合一思想進一步發展,終于宋金時期的王重陽提出了“三教合一”的口號。王重陽創立的全真道以“三教合一”為創教理論宗旨,明確提出了“三教同源”、“三教一家”、“三教平等”、“三教合同”、“三教歸一”等說法。元代“三教合一”思想得以鞏固,至明清時期達到了高潮。 作為儒、釋、道三教之一,道家道教在促進“三教合一”的進程中起了重要作用。正如上面所提到的,第一次明確提出“三教合一”、“三教平等”口號的就是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,明清時期“三教合一”思想高潮的出現,全真道仍然功不可沒。唐大潮認為,明清之際道教的“三教合一”思潮有以下特點:“明清之際道教的三教合一思想,是對以前道教三教合一思想的全面總結和發展,并在此基礎上更加完善、成熟。這是它的第一個特點。”“以道教的主要經典《道德經》、《南華經》、《參同契》、《悟真篇》;儒家的《四書》、《五經》;佛教的《金剛》、《圓覺》、《華嚴》、《楞嚴》等經典和思想相互參證來論證三教合一,是明清之際道教三教合一思想的第二個特點。”“通過分析儒、釋、道三教的異同和長處、短處,強調三教一源,本同枝異,體同用不同,以邪正為標準分辨儒釋道,以證三教無異,是其第三個特點。”“以儒家性理學來闡述修性以了命的內丹學,并契入佛教明心見性的參究法門,是其第四個特點。”《性命圭旨》作為明代內丹經典的代表作之一,在三教關系問題上,充分體現了唐大潮所說的以上四個方面的特點。傅鳳英在提到“三教合一”思想對《性命圭旨》的影響時曾說:“周易、佛經及老子五千言,雖各言內修之妙,但教雖分三,其道一也。萬法歸宗,終殊途而同歸,百慮而一致。 《性命圭旨》是明清中派修道理論的代表性研究成果。元明清道教史上的一大重要特點是自全真道流行以來,三教合一學說盛行。特別是中派丹法更是糅合了道儒釋思想,將清修理論集中于一個中字上。《性命圭旨》主張打破三教界限,實行三教合一,并在總結前賢優秀成果的基礎上,博采眾長。”按照以上唐大潮與傅鳳英的觀點,“三教合一”思想對《性命圭旨》的成書有重要影響,甚至于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,儒、釋、道三教即為《性命圭旨》的理論淵源,對于這一點,可以從《性命圭旨》以三教思想詮釋內丹理論中看出。
《性命圭旨》雖然是一部道教典籍,但書中在闡述內丹理論時,卻經常從儒、釋、道三個角度分別加以說明,表現出極強的“三教合一”、“三教相通”、“三教一理”等致思取向。比如:在對世界本原的認識上,《性命圭旨》認為,儒稱為“太極”或“仁”,道稱為“道”或“氣”,佛則稱為“圓明”。在談到人的修煉問題時,《性命圭旨》云:“故三教圣人以性命學,開方便門,教人熏修,以脫生死。”它認為,儒、釋、道三教都是性命之學,修煉的目的都是為了脫生死,是為了成為圣人、真人、神人、仙、佛。唯一不同的是,各家對修煉工夫的稱謂不同,儒家稱為“存心養性”,道教稱為“修心煉性”,儒教稱為“明心見性”,“儒家之教,教人順性命以還造化,其道公。禪宗之教,教人幻性命以超大覺,其義高。老氏之教,教人修性命而得長生,其旨切。教雖分三,其道一也。”儒、釋、道三家都是通過修煉性命而得以長生,“教雖分三”,而其實道理是一樣的。 在《太極圖說》中,《性命圭旨》又認為,對太極的稱謂,釋迦稱為“圓覺”,道家稱為“金丹”,儒家稱為“太極”,其實名殊而意同。在談到玄關一竅時,其云:“三教同一法門,總不外此靈明一竅。”這靈明一竅儒家叫“靈臺”,道家叫“靈關”,釋家叫“靈山”,說的是同一個竅。在“安神祖竅,翕聚先天”說中,對“中”字是這樣解釋的:“伏羲氏之河圖而虛其中者,先天也,乃吾身祖竅之中也。孔子曰:先天而天弗違。老子曰:無名,天地之始。即釋氏所謂茫乎無朕,一片太虛是也。”“故老子所謂守中者,守此本體之中也。儒家之執中者執此本體之中。釋之空中者,本體之中,本洞然而空也。”守中、執中、空中無非是同一祖竅而已。老子的抱一,釋迦的歸一、儒家的一貫者都是這個本體之一。在“法輪自轉”功夫說中云:“三家法門,同途異轍,跡雖分三,理則一也。釋家謂之法輪,道家謂之周天,儒家謂之行庭。”明確指出了三家“同途異轍”、“跡三理一”的道理。以上證明,在《性命圭旨》看來,儒、釋、道三家對于世界本原的認識,對人的長生不老的修煉,對人體守中抱一的理解,以及修煉的程序方法等等都殊途同歸。這充分表明,《性命圭旨》繼承了全真道“三教合一”的思想,同樣也把“三教合一”作為了其立論的理論宗旨。 如上所述《性命圭旨》在闡述丹道理論時,堅持從“三教合一”的理論宗旨出發,以儒、釋、道三家經典和思想來詮釋丹道術語,從某種意義上來說,儒、釋、道三教就是《性命圭旨》的理論淵源。然而,《性命圭旨》成書于明代中后期,當時恰是“三教合一”發展的高潮時期,自漢末魏晉以來,儒、釋、道三教之間的相互融合、相互吸納日益加深,至明清時期,許多思想和學說已難分彼此,很難判斷其出于三教中之何家。因此,若按傳統的方法來研究《性命圭旨》的理論淵源是極為困難的,為了對《性命圭旨》有一個合理的學術定位,下面擬以其引用三教經典為例,來作一些具體的分析。 表一:儒家
表二:佛教
表三:道家道教
以上三表分別羅列了《性命圭旨》對儒、釋、道三家經典和人物語言的引用情況,從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三家思想和人物對《性命圭旨》的具體影響。 (一)從表一中可以看出,書中引用的主要是《易》和儒家經典“四書”。提及的人物主要是宋代的邵康節、朱熹,明代的胡敬齋、陳白沙、羅念庵等等,這說明在“三教合一”的宗旨之下,《性命圭旨》確實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,尤其是儒家思想中的“仁”、“中”、“道”等思想和觀念,對其影響最大。 (二)從表二中可以看出,《性命圭旨》引用了大量的佛教經典及人物言論,其中對其影響最大的是佛教的心性論思想。 (三)從表三可以看出,作為道教丹道理論典籍,《性命圭旨》一書對歷史上著名的道家道教經典,以及著名的道家道教人物言論和各大道派的理論都有所引用,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其引用中派創始人李道純的思想最多,所以有人把《性命圭旨》的丹道理論歸于中派,并非空穴來風,是有一定道理的。 通過以上三表的對比還可以看出,雖然《性命圭旨》對儒、釋、道各家思想都有所吸收和采納,而且也深受儒、釋思想影響,但無可置疑,它引用道家道教典籍和人物言論最多,這是儒、釋兩家所無法比擬的。這說明,《性命圭旨》雖然以“三教合一”為理論宗旨,但它在骨子里仍然是一部道教經典,它對儒、釋二教的吸收是站在道教的立場上來完成的。或者說,《性命圭旨》的三教合一思想,是以道教為主來統攝儒釋二教。
二、理論特色 唐大潮認為,《性命圭旨》一書有兩大特色:“第一,相當理性地對待三教,沒有為了維護一己之教而貶低儒、釋,采取了‘揚長避短’的態度援儒、佛思想學說入道。例如,在對‘性’、‘命’這一對概念的闡釋上,基本是援儒家理學的思想觀點。然而具體修煉方法上,修‘命’是以道教方法為主,而修‘性’則是以佛家的思想方法為主。又如,它認為內丹修煉分為‘煉精化炁、煉炁化神、煉神還虛、煉虛合道’四個階段,雖然它在對每一個階段及口訣的闡釋上都有援儒、釋思想來說明,但每一階段又都有側重點,或是側重于道教、或側重于佛教、或側重于儒家的思想觀點及方法。第二,在修煉丹道的每一步驟的論述中,都大量援引道、儒、釋三教著名人士和著作的思想觀點來反復闡明所說問題,幾乎明代以前各個時代三教的代表人物及著作都被援引。” 傅鳳英總結了《性命圭旨》三個特色:“首先,解決了道教內丹術和所謂旁門小術的關系問題。其次,對來自佛教的指責作出了積極的回應。再次,對內丹終極超越境界的進一步提升。李建章則認為,《性命圭旨》一書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點:“1.提倡性命雙修,反對獨修一物。”“2.主張三教合一,博采眾家之長。”“3.內容充實詳盡,注重修煉次序。”“4.刪除繁蕪譬喻,獨露大道真詮。”還有“《性命圭旨》一書之所以能夠引起道林的普遍關注,主要原因在于本書所具有的以下幾個特性:“首先,此書具有總結性。”“第二,此書具有完整、嚴密的系統性。”“第三,此書圖文并茂,具有很強的直觀性。”“此外,為便于學者參究,《性命圭旨》的作者還廣集三教內修名言。” 筆者認為該書具有以下特色: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