淺析鐘呂丹法蘊涵的中醫養生理論和方法
吳秋英 陳弼滄
道教內丹學(以下簡稱“內丹學”),是以道教宇宙觀、神仙信仰、人體生成觀、天人合一、天人感應、陰陽五行學說為哲學基礎,以傳統醫學的氣血、經絡、穴位和臟腑學說為生理基礎,以心性論為心理基礎,以性命為修煉對象,以人體先天精、氣、神為藥物,以人體為丹房,丹田為爐鼎,意念呼吸為火候,借用外丹術語、易學符號系統來描述修煉火候及成丹過程,最終目標為得道成仙的修煉理論和實踐體系。
鐘離權和呂洞賓是五代和北宋時期最著名的內丹學家,題名并經考證的有《破迷正道歌》《靈寶篇》《秘傳正陽真人靈寶畢法》、《百問篇》、《九真玉書篇》、《指玄篇》和《傳道篇》等著作傳世。后經呂洞賓的弟子施肩吾等進一步地完善,形成了內丹學的“鐘呂丹法”。后人將鐘、呂位列“八仙”之中,從而極大地增強了“鐘呂丹法”在內丹學發展中的影響力。 追溯內丹學發展史,受道家哲學和養生觀念影響很深的《黃帝內經》就包含有內丹學初傳時期的理論和實踐。我們摒棄內丹學所帶有的宗教色彩,解析“鐘呂丹法”中蘊涵豐富的中醫養生理論和方法,現論述如下。
1.以天人合一為內丹修煉的指導思想 《靈樞·邪客》之“人與天地相應也”,是指人生活在自然環境之內,是整個物質世界的一部分,當自然環境發生變化時,人體也會發生與之相應的變化。人應如《素問·移精變氣論》所說:“動作以避寒,陰居以避暑。”主動去適應自然環境變化以利人體的生存和健康。鐘離權說“修持之士,若以取法于天地,自可長生而不死。”同樣強調內丹修習者,應根據天地四時的陰陽變化之道進行修習才能祛病延年。如《秘傳正陽真人靈寶畢法》以《易經》的“八卦”配一日中的八時,來說明人體陰陽之氣在一日之內升降的規律:
“一年之中,立春比一日之時(丑、寅時),艮卦也,腎氣下傳膀胱,在液中微弱,乃陽氣難生也;一年之中,立冬比一日之時(戌、亥時),乾卦也,心液下人,將欲還原,復人腎中,乃陰盛陽絕之時也。人之致病者,陰陽不和,陽微陰多,故病多。” 所以當“日出當用艮卦之時”,為“陽氣難生”之時,內丹修習者應“咽津摩面,手足遞互伸縮”以養氣,當“日入當用乾卦之時”,為“陰盛陽絕”之時,養生修行者應“咽氣搐外腎,納心火于下,收膀胱之氣于內”以聚氣。 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言“故陽氣者,一日而主外,平旦人氣生,日中而陽氣隆,日西而陽氣已虛,氣門乃閉。”此處的“平旦”即是“日出當用艮卦之時”“日西”即是“日人當用乾卦之時”。 宋代的內丹學家張伯端以《易經》的“十二辟卦”配一年的十二個月和一日的十二個時辰,用十二辟卦的象數變化,闡述人體陰陽之氣和天地陰陽之氣的運行規律相同。如夜半子時天地之間—陽之氣上升,為復卦值事,人體腎中也有一陽純精之氣上升。此時應以真意引導陽氣運行,即內丹學術語所謂的進陽火。由此還可見內丹學理論十分重視調養陽氣,如鐘離權所說:“純陰而無陽者,鬼也;純陽而無陰者,仙也。”
道行天下,無感不應。
總而言之,鐘、呂認為內丹修習者應效法天地才能修習有成。后世的張繼先和白玉蟾等內丹學家進一步提出將內丹學和“雷法”相融合的學說,即內丹修習者通過修習實踐,應主動運用所掌握的天地、人體陰陽之氣的運行規律去改造自然,如《道法九要序》所說:“法也者,可以盜天地之機,窮鬼神之理;可以助國安民,濟生度死。”葛洪和孫思邈既是著名的內丹學家也是一代名醫,即是最好的例證。
2.以一念真定為內丹修煉的基礎 《素問·疏五過論》言:“凡未診病者,必問嘗貴后賤,雖不中邪,病從內生,名曰脫營。嘗富后貧,名曰失精。五氣相連,病有所并。”說明個人社會地位的改變所帶來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變化,會對健康造成影響。 中醫“七情內傷”學說,更是詳述情志或行為不循常度導致臟腑發病的機制。所以人應如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所說“恬淡虛無,真氣從之;精神內守,病安從來”,即不要把貧富貴賤看得太重而影響健康。 唐代的內丹學家崔希范認為外在的事物會刺激人的心靈,所謂“三毒十惡八邪,皆起于心,神常從之”。所以鐘離權指出“若以絕念無想,是為真念,真念是為真空。真空一境,乃朝真遷化,而出昏衢超脫之漸也,開基創始,指日進功,則存想可用。”明代的內丹學家張三豐也指出“初功在寂滅情緣,掃除雜念,除雜念是第一著筑基煉己功夫也。”此處的真念和掃除雜念即是內丹修習中“煉己”的過程。
明代的內丹學家朱權對于內丹修習者如何做到真念,在《救命索》中做出詳細的描述“且夫下手立基之始,必先斷滅一切念頭,離諸妄想,勇于精進,無染無著,物我兩忘,專氣致柔,回光返照,虛心實腹,昏昏默默,存無守有,若亡若存,精習靜定,使吾心如止水無波,太空無云,以致寂然不動。”
3.以真意主導為內丹修煉之法 在鐘、呂的著作中記載大量“搬運河車”和“肘后飛金精”等內丹修習的方法,如《會真記》言:“萬陰之中,有一點元陽上升,薰蒸其胞絡,上升元氣,自腎氣傳肝氣,肝氣傳心氣,心氣傳肺氣,肺氣傳腎氣,而曰小河車也;肘后飛金晶,自尾閭穴起,從下關過中關,中關過上關;自上田至中田,中田至下田,而曰大河車也。”即是描述內丹修習者以真意引導“真氣”沿腎--肝-心-肺-腎(即小河車)或督任二脈(即大河車)路線循行。 然而鐘、呂并沒有明確指出何時開始以真意引導“真氣”運行。明代的內丹學家伍守陽認為“如遇至靜至虛,不屬思索,不屬見聞覺知,總是虛之極、靜之篤者。而真陽之自動,虛靜之極自動,方是循環自然妙處。非覺而動,實動而覺,覺而不覺,復覺真玄。覺而動者,先覺后動也;動而覺者,先動后覺也。即是先天宜用之藥物。”指出當虛極靜篤之時,神無思索、見聞覺知,真陽自動(即內丹學術語所謂的“活子時”),非覺而動之時便可以開始真意引導“真氣”運行,即內丹學術語所謂的“采藥”。
《古書隱樓藏書·瑣言續》更加詳細地將“活子時”描述為三種情況:“功到寂無所寂,忽覺內機有若得得焉,此是活子之初;繼覺勃然機現,乃是活子正象;油然內透,將達男根,乃是活子內氣充盈。”在真意引導“真氣”運行的同時,要特別注重調息即調整呼吸,如伍守陽所說:“達觀往昔千千圣,呼吸分明了卻仙。”指出應以神馭氣,即心息相依,一呼一吸合乎自然,不可執著有、無,才合乎大道。 伍守陽批判古代某些方士所提出的“閉息法”,言:“內不空而逼塞者,是強閉氣,外道、邪法、旁門之類皆然。”崔希范在其著作《入藥鏡》中指出:“瞑目端坐,定息澄心。于是神定氣和,其心至則火發矣。真火者,可以煉丹,非理勿行焉。”內丹修行者“神定氣和”的狀態下,真意引導真氣運行所至之處人體自覺溫度開始升高。時間與自覺溫升高之比及出現的相應內景,或者是內丹學術語所謂的“火候”?
4.以心腎相交為內丹修煉的手段 鐘、呂認為“人之長生者,煉就金丹。欲煉金丹,先采黃芽。欲得黃芽,須得龍虎。所謂真龍出于離宮,真虎生于坎位。離坎之中而有水火”“故知腎中真—之水,心中正陽之液,二者交焉,在人生人,在身生神,其名曰內丹”“液中有真氣,氣中有真水,互相交合,相戀而下,名曰交媾龍虎”。其中“龍”即是腎水,“虎”即是心火,“交媾龍虎”即是“心腎相交。
乾坤二卦載大道
《素問·六微旨大論》所說:“升已而降,降者為天;降已而升,升者為地,天氣下降,氣流于地,地氣上升,氣騰于天。”從宇宙范圍來說明陰陽水火的升降。朱丹溪在《格致余論》言:“人之有生,心為之火居上,腎為之水居下,水能升而火能降,一升一降,無有窮矣,故生意存也。”說明心火必須下降于腎,腎水必須上濟于心,心腎之間的生理功能才能協調,稱為“心腎相交”或“水火既濟”。 伍守陽指出守神至“昏沉盡絕,散亂俱無之詣,方為純陽果滿之胎神”,即是“心腎相交”的高級狀態,內丹學術語所謂的“丹成”或“胎圓”。 如腎水不能上濟心火,心火亢盛即“心腎不交”或“水火未濟”,則會出現日間精神恍惚,記憶力減退,夜間難以人睡,即使人睡亦夢擾不安等癥狀。
鐘、呂以及伍守陽、張三豐等詳盡地描述了內丹修習者在“丹成”時所見的各種景象,我們認為這些景象是因修習者而異,切不可過分追求。如《秘傳正陽真人靈寶畢法》指出:“坐中或聞聲莫聽,見境勿認,物境自散。”而現代許多修習者就是因為過分追求執著能見到某種景象,導致出現“走火人魔”,類似現代醫學的“精神分裂癥”。 鐘呂丹法對內丹術諸多基本范疇和重要問題進行了詳盡的探討,對鐘呂以前的各種內修方術做出批判性總結和創造性發展,其精妙透徹之處達到了當時的高峰,是傳統內丹學走向理論化和系統化的重要里程碑。我們希望通過解析“鐘呂丹法”中蘊涵豐富的中醫養生學理論和方法,使先祖創造的養生瑰寶能惠及廣大民眾。
|
- 上一篇:雷法、丹道與養生
- 下一篇: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老中醫養生研究